唯識論當中所謂之「三境」,包括性境、獨影境、帶質境等三種境,這些就是我們心中所呈現的各種景象,有的是受到外界環境的變化所觸動,也有受到內心深處的聲音招喚所現起。

其中「性境」是指眼前所感受到的外境。如果從因緣法上解釋,你的所見所聞,當下的一切景象,都是由八識種子所變現而來,所以我們依據前六識,所感知的眼前境界,都是因緣而起,反映宿世的業果,無法操之在我。故面對自己所遭遇的一切時,要能夠隨順因緣,並把握機會,與周遭的人解冤釋結,勿再結怨,才是上策。

文章標籤

傳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世上有一種人懼怕蜘蛛,這種現象稱為蜘蛛恐懼症,患者終日生活在蜘蛛的陰影下。其實周遭並沒有蜘蛛,會對他們造成危害,只因為心中對於蜘蛛的恐懼意識,超越理智判斷,造成莫名的恐懼。從旁觀者的立場,可以輕易理解,恐懼是不必要的,危機也並非真實存在,完全是唯心所造、唯識所現,但當事人卻無法自拔。

回到我們自己,對於生活中的無明煩惱,不也是唯心識所造嗎?煩惱的存在,也都是受到我們的心識所左右。有人生性樂觀煩惱少;有人生性悲觀煩惱多,若能不受外境所擾,不就沒有煩惱了!佛陀告訴眾生,我們的見聞覺知,都非真實存在,無明煩惱也是唯心所造,但我們身在其中,卻無法自拔。

文章標籤

傳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前篇大腦功能與重塑習性(二),提到「杏仁體」是突發事件的把關者,負責指揮下視丘分泌荷爾蒙,以調節情緒。另外杏仁體也會查詢「海馬迴」內儲存的情感、無意識記憶等,做出緊急應變措施,也就是我們所說的「本能反應」,例如:緊急剎車、拔腿就跑。有些人杏仁體反應較常人遲鈍,顯得冷酷無情,許多殺人犯即是如此。男性所以較容易衝動,就是因為「杏仁體」比較大,另外杏仁體過度敏感,也容易疑神疑鬼。

杏仁體對危機感的產生,是在事件發生當下,啟動過去的模糊記憶加以比對,所以非常容易造成錯誤或過度反應,往往在大腦還沒有來得及弄清楚發生什麼事,就開始出現心跳加速、手心冒汗、腎上線素增加等現象,做出情緒反應。人說:「一朝被蛇咬,十年怕草繩」,就是因為,當看見草繩時,生理上自動做模糊比對,立即做出自我保護的動作。所以過去的不愉快經驗,很容易成為日後衝突的種子,一時在言語或行為上失去理性,但這是第一時間,身體做出自我防衛的本能。夫妻吵嘴,一句不經意的話,也許就會造成對方過度反應,基本上是過去的相處,遺留下來的陰影所致,陷入過去的夢靨而無法自拔。

文章標籤

傳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前文大腦功能與重塑習性(一),提到大腦的基本結構,以及身、心的作用。每當我們遇到外界情境時,五官會先通知大腦情緒中樞「邊緣系統」,做出生理反應,這是情緒的第一道關卡,再經由「視丘」通知「大腦皮質」進行綜合判斷,則是情緒的第二道關卡。

現在繼續介紹邊緣系統當中的「杏仁體」,它是突發事件的把關者,扮演警報器的角色,當覺得事態重大,它就會立刻讓「下視丘」,輸送荷爾蒙到相關的身體部位,做出應變動作。「下視丘」是主導情緒的內分泌系統中樞,顧名思義它位於視丘的下部,通過腦下垂體,連接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。會藉由人體荷爾蒙分泌,來調控情緒,負責自律神經的控制與協調,使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可以正常的運作。當遇到快樂的事情,「下視丘」會釋放出腦內啡(Endorphin)的化學物質,能讓人有快樂的感覺。若一個人遇到憤怒、緊張或害怕時,「下視丘」會下達指令,分泌腎上腺素(adrenalin),讓心跳加快、血壓升高,提高身體戒備狀態,應付危機。如果長期生活在壓力下,腎上腺皮質就會分泌壓力荷爾蒙(皮質類固醇),讓人得以發揮抗壓能力,降低憂鬱症的機率。

文章標籤

傳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學習佛道最重要的目的,就是幫助我們改變自己的不良習性,自利又能利他。但是習性從何而來?我們天天受它左右,卻又對它所知甚少,更不用說如何對治,只好任其主宰。常見一些學佛的人,天天深入經藏,卻無纖毫之力改變自己的習性,一不如意就起嗔怒,物慾追求無有盡頭。如果我們能夠進一步認識,大腦對於習性、思想、行為之影響,也許能夠幫助我們,改善我們的不良習氣。所以接下來會有幾篇文章,討論身、心作用與改變習性的可能性。

我們先從腦部的結構,來認識它的功能及對身、心的影響。人腦基本是由「腦幹」、「小腦」、「邊緣系統」與「大腦皮質」等四大部分組成,各自又包括許多不同功能的區域。其中「腦幹」又常被稱為「爬蟲腦」,也就是在哺乳類出現之前,爬蟲類的原始腦部功能,它只有呼吸、覓食、求愛、交配、搶地盤等生存基本能力,所以爬蟲類不具備保護後代的能力,也沒有情感,生下蛋就不管了,任憑大自然擺布。至於「邊緣系統」又稱為「哺乳腦」,有了情緒反應,並且知道如何保護哺育後代,發展成為親情與族群間的關係。似乎從「唯我」的意識,進步到「人我」的意識,展開同類間之互動。哺乳腦進一步發展到了靈長類時,演化成更為成熟的「新哺乳腦」,就是我們的「大腦皮質」,具備了思考、判斷、說話等高度智能活動,讓「自我」意識有了不同的演繹與發展,產生了宗教、哲學、科學等,追求真理的現象。

文章標籤

傳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吉兒泰勒(Jill Bolte Taylor)博士,因為小時候哥哥被診斷出有精神分裂症,所以決定日後投入研究人類腦部科學,希望了解正常人與精神病的人,大腦運作有何不同。後來吉兒成為一位腦神經專家,任職於哈佛大學精神醫學部,從事重度心理疾病的研究。在她一次意外中風當中,經歷了整個發病過程,親身體驗了一次人體試驗。不但有機會體悟,大腦是如何指揮我們的感官,並且更清楚體察到,甚麼是「我」的主宰意識,以及「無我」的極樂境界。也印證了佛陀所說,清淨涅槃境界的存在,並提供了具體的修道方向與可行性。

1996年的早上,吉兒在睡醒的那一刻,發現自己的腦部出現了問題。一根血管在她的左腦破裂,並且在中風後的四個鐘頭內,看著自己的腦功能徹底退化,完全失去處理外界資訊的能力,包括行走、說話、閱讀、寫字。在演講中,她拿了一個真的人腦,展示解說給大家看。整個腦的形狀,分為兩個半球,共由三億個神經元軸突所組成,她將右半腦譬喻成一個並聯處理器,把左半腦視為一個串聯處理器,由胼胝體聯結在一起,但各自處理不同的事務,各自關心不同的事情。右腦只關心眼前當下的事情,善用圖像或肢體活動來學習,外界訊息則以能量形式,進入我們的感覺神經系統,然後轉化成我們對色聲香味觸等的知覺,感覺上『我』就是一種能量,並藉由右腦的意識與外面世界結,形成一個人、我一體的大家族,讓世界變的如此美好。但左腦的運作,則是另一種截然不同的形式,它是採線性與規律的思考模式,關心過去與未來,它從複雜的環境中,挑選重要的細節,加以分類整理,再連結過去的經驗,產生對未來的憧憬,它會清楚的告訴我,記得要做這樣、要做那樣,一切皆以『我』為出發點,將『我』從四周的大環境中分離出來,成為一個獨立的我,不再與外界能量聯結互動。

文章標籤

傳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從現代科學觀點,世界上所有的物質,都是由極微小的粒子所組成,我們肉眼所見到的一切,也都是粒子的聚合離散,根本沒有一個剎那存在的實體。譬如燃燒,因快速氧化過程,能夠清楚觀察到瞬間的變化。但如果變化速度緩慢,我們就不容易察覺,如刀子生鏽,就是一種慢速氧化過程,雖然不會覺得刀子在變化,可是從來不曾停止氧化作用,直到百年以後化為塵土。

我們的身體也是一樣,由無數的細胞所組成,而細胞又是由無數的分子、原子,以及更小的粒子組成。我們每天不覺得外表有任何異樣,其實每分每秒都在變化,拿出以前的照片,就會赫然發現歲月的痕跡。所以從微觀的角度,現在的我,已經不是過去的我,我只是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(假名我),非實有而存在(無我)。故佛陀說所有眼耳鼻舌身意,所感受到的色相,均是動態變化的狀態(一合相),不會固定在某一不變的狀態,所以任何有形的物體,從來就未曾生成,當然也不會消滅(不生不滅),也就是根本就不曾存在過。既然物質所呈現的樣子,每一剎那都在變化,沒有一定的形象(無常),既不會重複,也無法複製,世間的山河大地,萬事萬物也都是如此,所以佛陀說:「如來說世界,非世界,是名世界」,世界只是一種概念,並非真實存在。

傳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有一偈形容八識:「八個兄弟一個胎,一個聰明一個呆,五個在外做買賣,一個在家把帳開」,其中聰明者指第七識,呆者為第八識,五個在外的為前五識(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),在家管店的是第六識。

眾家兄弟中的老六,個性調和鼎鼐,學識豐富,是大當家,負責指揮五個兄長,出外做買賣,並解決兄弟們在外所遭遇的各種問題。五兄弟若發現商機,都要回報老六,並等待當家的指示行事。老七性格內向,足不出戶,個性固執又多疑,因為聰明,所以老六凡事都喜歡請他出主意。但是老七素不與外界往來,缺乏人情世故,一心想的都自家利益。老八患有自閉症,看似呆癡,但記憶好,能夠過目不忘,舉凡過去家中發生的事情,東家欠了幾文錢,西家賒了幾斗米,隔壁借了斧頭忘了還!無不默默地記在心裡,但卻沒有能力分辨是非好壞。家中只有老七閒來沒事,喜歡向他打探,以往家中的過節與八卦,聽完後不是心生妄想執著,就是起了貪癡我見。每次老六來找他時,總是東家長、李家短,諄諄勸誘一番,要注意提防親戚、鄰居與周邊的朋友,深恐家人吃虧上當,還喜歡添油加醋無中生有,捏造出許多子虛烏有的情節。老六對老七捕風捉影的言論,經常不疑有他,而讓五兄弟在外忙忙碌碌,做些不得人緣的事情。所以家中常常無事起波瀾,大事小事橫生不斷,不得而安。

文章標籤

傳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文章標籤

傳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佛陀講述金剛經,主要意旨在於教導眾生如何「降伏其心」,因為心是無明之源,所以擒賊擒王,若要消除煩惱,必先降伏其心。但是我們的心,總是隨著外境而轉,不自覺落入色相當中。「如來說諸心,皆為非心,是名為心」,指的就是眾人雜染之心,今天想發財,明天想成名,皆因分別妄想執著而起,本自虛妄而不可得,故假名為心。佛陀在金剛經中,對於心的降伏方法,大致可歸納為三,一者「無我、人、眾生、壽者」,二者「外不住相」,三者「內不住法」。

首先解釋佛陀所說:「無我、人、眾生、壽者」是甚麼意思,簡單的歸納即是一種「我」的概念。其實「我」是從空間與時間當中,虛構出來的一個名相。空間中之所以有我,是因為透過人與眾生的對照與反差,所建構出來的一個我的相(缺了你哪來的我);另外在時間上,配合過去、現在、未來等時序,形成一個動態的我、人與眾生,稱之為壽者。而這些我概念,其實都是由心所虛構而成。就像地球經緯度座標一樣,本非實有,但可藉此標示「我」所在的位置。同樣的,一個潔淨的圓球體,從任何一個角度看去,本來都是一模一樣的,但當你在球上,畫上一個記號,就可以根據記號的相對位置,產生前後、左右、距離、遠近的諸多分別。這個點可以比喻成虛空界中的我,本來無我,因心的作用起了分別心,有了我相,也相應出人與眾生之相。故佛陀說:「無我人眾生壽者」,又說:「凡夫之人,以為有我」。可是我們凡夫卻認定我、人、眾、生、壽者,是實有而存在的,所以佛陀說:「無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」,又說:「無我見、人見、眾生見、壽者見」。

文章標籤

傳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«12 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