唯識論當中所謂之「三境」,包括性境、獨影境、帶質境等三種境,這些就是我們心中所呈現的各種景象,有的是受到外界環境的變化所觸動,也有受到內心深處的聲音招喚所現起。

其中「性境」是指眼前所感受到的外境。如果從因緣法上解釋,你的所見所聞,當下的一切景象,都是由八識種子所變現而來,所以我們依據前六識,所感知的眼前境界,都是因緣而起,反映宿世的業果,無法操之在我。故面對自己所遭遇的一切時,要能夠隨順因緣,並把握機會,與周遭的人解冤釋結,勿再結怨,才是上策。

至於「獨影境」,就是沒有真實景象做依歸,純粹是心中想像而得的境界。最常見的就是心中的遐想,卻根本不存在,就像武俠小說或卡通影片當中出神入化的情境,又稱「無質獨影境」。另外,還有一種稱為「有質獨影境」,是指出世間法當中,對於佛陀所形容的出離三界後的聖境,也是我們凡夫雖無法見,但心嚮往的境界,如西方極樂世界、東方淨琉璃世界、彌勒淨土等。

第三種「帶質境」,顧名思義是依據心中所起之景象,所引發的妄想,譬如,疑神疑鬼;杯弓蛇影,一朝被蛇咬;十年怕草繩等,全是因為面對所見的景象,根據自己的經驗或習性,心中所起猜疑不實的妄境假相。這就當是第六意識,遇到外境時,心中升起的錯覺,而分別我執也因此而起,此又稱為「似帶質境」。雖然沒有實質上的蛇,但還是有似蛇的草繩,仍可以在心中現起蛇的相。另外一種帶質境為「真帶質境」,是指過去宿世習性種子(八識)。而第七意識依此,所生起的幻相,皆非真實的。譬如某人生性慳貪吝嗇,第七意識中永遠認為自己很匱乏,其實並非真實如此,但當第六意識緣取七識的見解,展現在行為上時,就會把錢財看得很重,多聚財寶勤加守護,欲令布施如割身肉,即便有再多的財富,家人親友亦無緣受用。至於驕慢或謙虛;易怒或親和等習性,所起的境界,亦復如此,皆是宿世習性,以因果的方式重現。

總結而言,我們日常所接觸到的任何境界,皆屬性境,是因緣合和而生,並非偶然。我們常常以超越現實的幻想,以安慰我們內心,來面對眼前遭遇到(性境)的窘困。但如果是積極正面的幻想,也有可能形成無限的創意與進步,當年如果不是有登月之夢(無質獨影境),人類就永遠不會成功登月。同樣的我們對於出世間法,如果缺乏想像力,就會受到世間傳統觀念的束縛,不會相信有超凡入聖的境地(有質獨影境)。至於人類為何生來不平等,天生聰明才智,以及後天功名利祿,天差地別,這些皆是緣自於宿世的因緣果報。一生當中身體雖滅,但心識隨業流轉,承擔了宿世因果,來到今世,以心緣境(帶質境),再續前緣。故欲出離三界煩惱,極需依佛法修行,建立正確的知見,改變習性,也改變命運。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傳頓 的頭像
    傳頓

    學佛日誌

    傳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